文章来源:北碚发布
根雕里的大世界
记“寻根人”——彭勇
记“寻根人”——彭勇
彭勇展示前往法国参展的檀香木根雕作品《岁寒三友》
“崖柏的根长在石头缝里、悬崖中,汲取微薄的养分顽强生长,有种倔强、坚韧的精神,这也是‘寻根人’的坚守。”在天府镇,有一位自称“寻根人”的农民根雕艺术家——彭勇,他执着探索40余年,创作根雕作品上万件,用心诠释了根雕艺术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深刻内涵。
艺术成就斐然
只书农民二字
“崖柏的根长在石头缝里、悬崖中,汲取微薄的养分顽强生长,有种倔强、坚韧的精神,这也是‘寻根人’的坚守。”在天府镇,有一位自称“寻根人”的农民根雕艺术家——彭勇,他执着探索40余年,创作根雕作品上万件,用心诠释了根雕艺术“化腐朽为神奇”的深刻内涵。
艺术成就斐然
只书农民二字
今年55岁的彭勇有着很多“头衔”。
他是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重庆市2017年度十大“巴渝工匠”,30岁时,他便斩获了中国根雕美术界的最高奖项——刘开渠根艺奖,多年来先后被评为“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”“重庆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”,获得国际金奖以及全国、省、市等各种奖项130多个,其根雕作品被重庆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,他的根雕博物馆即将开放,但他递出的名片却一如既往地写着农民二字。“我是个农民,这个身份是永远不会改的,因为这是我创作的源泉和支柱。”彭勇说。
在天府镇文星场的公路边有一栋颇具川北民居特色的临街小院,这里曾是镇粮站的仓库,几栋灰瓦土墙的建筑看起来有点年生了。如今,这里却是根雕艺术家彭勇的创作基地与收藏馆,并即将成为他的根雕博物馆。虽然条件简陋,但这里却有个雅致的名字——“木石缘堂”。
推开大门,浓郁的文化气息混合着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,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说起这些凝聚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,彭勇打开了话匣子。
他是重庆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、重庆市2017年度十大“巴渝工匠”,30岁时,他便斩获了中国根雕美术界的最高奖项——刘开渠根艺奖,多年来先后被评为“重庆市首届民间艺术大师”“重庆市首届工艺美术大师”,获得国际金奖以及全国、省、市等各种奖项130多个,其根雕作品被重庆市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。如今,他的根雕博物馆即将开放,但他递出的名片却一如既往地写着农民二字。“我是个农民,这个身份是永远不会改的,因为这是我创作的源泉和支柱。”彭勇说。
在天府镇文星场的公路边有一栋颇具川北民居特色的临街小院,这里曾是镇粮站的仓库,几栋灰瓦土墙的建筑看起来有点年生了。如今,这里却是根雕艺术家彭勇的创作基地与收藏馆,并即将成为他的根雕博物馆。虽然条件简陋,但这里却有个雅致的名字——“木石缘堂”。
推开大门,浓郁的文化气息混合着木头的清香扑面而来,造型各异的根雕作品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。说起这些凝聚着汗水和心血的作品,彭勇打开了话匣子。
作品:《百鸟朝凤》
“这件作品叫做《百鸟朝凤》,是从1992年开始制作,到1998年才完工的,材料用的是杜鹃花的根。”彭勇轻轻抚摸展厅一楼摆放的根雕作品,“1999年,昆明世博会交易中心展览时有人问我‘360万肯不肯卖?’把我吓得不轻哟。”对他而言,金钱并不是衡量自己作品的最佳砝码,而是大家对他的作品那赞许、惊叹的神情。
“这件作品叫做《百鸟朝凤》,是从1992年开始制作,到1998年才完工的,材料用的是杜鹃花的根。”彭勇轻轻抚摸展厅一楼摆放的根雕作品,“1999年,昆明世博会交易中心展览时有人问我‘360万肯不肯卖?’把我吓得不轻哟。”对他而言,金钱并不是衡量自己作品的最佳砝码,而是大家对他的作品那赞许、惊叹的神情。
《春》
《夏》
《秋》
《冬》
“这个‘荷花龙’我给它取名叫《盛世蛟龙》,做了几年才完工。”彭勇神采奕奕地向记者介绍,“你们看这龙,附在身上的荷花有四季之分,龙口里还衔了莲蓬,要表现的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机和强盛。”
在离工作室不远的另外一个大仓库里,上百件形态各异的根雕摆满了屋子。“你看这个,表现的是雄鹰展翅高飞,我给它取名叫《欲与天公试比高》;这株像梅花的根雕突出的是奇和险的意境,所以取名叫《疑是悬崖百丈冰》……”一座座根雕像一幅幅立体的画作,一首首无声的诗歌,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出身农家的艺术家的情怀。
“我的创作理念是强调对根艺的再创作,摆脱人为的匠气。”因为不少艺人对根雕的理解是“七分天成,三分加工”,而对彭勇来说,充分发挥想象,把天然的素材拼接在一起,让它们真正“活”起来,才算得上是根雕艺术的真谛。多年的创作中,彭勇不断学习、不断思考,让失传已久的“蚂蚁上树法”“断头延伸法”“回归自然法”“移花接木法”重现根雕界。
结缘根雕自学成才
丰硕成果获家人支持
在离工作室不远的另外一个大仓库里,上百件形态各异的根雕摆满了屋子。“你看这个,表现的是雄鹰展翅高飞,我给它取名叫《欲与天公试比高》;这株像梅花的根雕突出的是奇和险的意境,所以取名叫《疑是悬崖百丈冰》……”一座座根雕像一幅幅立体的画作,一首首无声的诗歌,让人直观地感受到这位出身农家的艺术家的情怀。
“我的创作理念是强调对根艺的再创作,摆脱人为的匠气。”因为不少艺人对根雕的理解是“七分天成,三分加工”,而对彭勇来说,充分发挥想象,把天然的素材拼接在一起,让它们真正“活”起来,才算得上是根雕艺术的真谛。多年的创作中,彭勇不断学习、不断思考,让失传已久的“蚂蚁上树法”“断头延伸法”“回归自然法”“移花接木法”重现根雕界。
结缘根雕自学成才
丰硕成果获家人支持
尽管如今彭勇说起根雕头头是道,但最初他却纯粹是凭着兴趣误打误撞自学成才的。
人生第一次“艺术创作”,在他的左手静脉处留下了一处深深的刀痕
从小,爱看书的彭勇就对刻刻画画很感兴趣,他常常用自制的铁钉刻刀,将连环画中的画面,刻在家里板凳、桌子上,后来他不满足于在家“创作”,把刻刀对准了村里的树木。10岁那年,他发现一个长得像鹿子头的桑树疙瘩,便想用母亲做布鞋的切刀将酒杯大的树枝切下来雕刻,没想到锐利的刀刃划破了左手的静脉血管,顿时血流不止。“不死心”的他把桑树疙瘩带回家,用稚嫩的手法雕了个鹿头出来,这人生的第一次“艺术创作”,在他的左手留下了一处深深的刀痕。
此后,他一发不可收拾,农闲时到处找根材,看到那些盘根错节、千奇百怪的根,就忘了一切,经常不顾危险去采掘。“到了十七八岁,父亲见我整天围着树根转,认为我不务正业,好几次都要把拣来的树根烧掉。”彭勇说,在父亲的干预下,他跟随长期从事漆画工作的舅舅学习漆画技艺。舅舅空闲时会给他讲述根雕的艺术价值,让他由此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从小,爱看书的彭勇就对刻刻画画很感兴趣,他常常用自制的铁钉刻刀,将连环画中的画面,刻在家里板凳、桌子上,后来他不满足于在家“创作”,把刻刀对准了村里的树木。10岁那年,他发现一个长得像鹿子头的桑树疙瘩,便想用母亲做布鞋的切刀将酒杯大的树枝切下来雕刻,没想到锐利的刀刃划破了左手的静脉血管,顿时血流不止。“不死心”的他把桑树疙瘩带回家,用稚嫩的手法雕了个鹿头出来,这人生的第一次“艺术创作”,在他的左手留下了一处深深的刀痕。
此后,他一发不可收拾,农闲时到处找根材,看到那些盘根错节、千奇百怪的根,就忘了一切,经常不顾危险去采掘。“到了十七八岁,父亲见我整天围着树根转,认为我不务正业,好几次都要把拣来的树根烧掉。”彭勇说,在父亲的干预下,他跟随长期从事漆画工作的舅舅学习漆画技艺。舅舅空闲时会给他讲述根雕的艺术价值,让他由此对这门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
80年代,他随家人来到天府镇,被当时天府镇的繁荣景象吸引,决定留在这里潜心从事根雕创作。“我练废了数不清的木料,为了找木根去过很多地方。”彭勇回忆。
“说实话,家里一直都反对我做根雕,父母和爱人都不太理解。”90年代初,凭着敢钻敢做的毅力,彭勇在根雕艺术上已经小有成就。1994年,他将自己的作品拉了几卡车到成都,自费在杜甫草堂办展览,后来又先后在北京、大连、昆明等地布展。与此同时,家里经济条件每况愈下,妻子刘冬梅越发不理解他的执着,渐渐地有了怨言。
“那时候改革开放了,大家都忙着找钱,就他天天雕那些树根根,家里的事情也不管。”为了这事儿,刘冬梅对彭勇闹过别扭,但倔强的彭勇却想着法儿让妻子再次理解自己,“我就带她去展厅看,让她理解我的追求。”
“说实话,家里一直都反对我做根雕,父母和爱人都不太理解。”90年代初,凭着敢钻敢做的毅力,彭勇在根雕艺术上已经小有成就。1994年,他将自己的作品拉了几卡车到成都,自费在杜甫草堂办展览,后来又先后在北京、大连、昆明等地布展。与此同时,家里经济条件每况愈下,妻子刘冬梅越发不理解他的执着,渐渐地有了怨言。
“那时候改革开放了,大家都忙着找钱,就他天天雕那些树根根,家里的事情也不管。”为了这事儿,刘冬梅对彭勇闹过别扭,但倔强的彭勇却想着法儿让妻子再次理解自己,“我就带她去展厅看,让她理解我的追求。”
在展览厅里,观赏者络绎不绝,他们对彭勇的作品赞不绝口,那些她曾经认为是不值钱的树根疙瘩,在经过精心雕琢后已经成为了精巧的艺术作品。一想到这些作品都是丈夫独自一人完成的,有时候为了完成一件作品,他甚至每天只睡两个小时……思及此,刘冬梅深深地理解了彭勇的艰辛与不易。
看完展览回来,刘冬梅不但不再反对,还自愿揽下了全部家事,闲暇时帮他打打下手,为树根打磨上蜡。“他这人真是傻,曾经有人愿意高价买他一个根雕,他就是不卖,还白送出去了。”刘冬梅苦笑着说,彭勇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心血结晶,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、四川省政府接待大厅、世博会收藏馆、中国农业博物馆,都有他自愿献出的根雕杰作,还有部分作品被作为联系国际友谊的桥梁,由政府转赠给了外国贵宾。
磨剑卌载
终成根雕大师
看完展览回来,刘冬梅不但不再反对,还自愿揽下了全部家事,闲暇时帮他打打下手,为树根打磨上蜡。“他这人真是傻,曾经有人愿意高价买他一个根雕,他就是不卖,还白送出去了。”刘冬梅苦笑着说,彭勇从不吝啬分享自己的心血结晶,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、四川省政府接待大厅、世博会收藏馆、中国农业博物馆,都有他自愿献出的根雕杰作,还有部分作品被作为联系国际友谊的桥梁,由政府转赠给了外国贵宾。
磨剑卌载
终成根雕大师
“如果用机器打磨,高的部分磨平了,矮的地方却磨不了,还是手工制作精益求精。”采访间隙,彭勇一边介绍,一边忙着用竹子制成的小刀修整手边的根雕细节,脚趿的黑色布鞋上落满了木屑,他也浑然不觉。在偌大的工作室里,用树根雕琢的古朴家具和精巧摆件比比皆是,无一不反映出他对于根雕艺术的孜孜追求。
在彭勇的作品中,时常可见“荷叶”“残荷”的形态,这既是由树根本身的形态决定的,也是彭勇自己的爱好。一谈起这个话题,彭勇随口就咏出一支元曲:“干荷叶,色苍苍,老柄风摇荡。减了清香,越添黄。都因昨夜一场霜,寂寞在秋江上。”他说,对于“荷”的喜爱是因为它们的高洁品质。
不仅是元曲,韩愈的《马说》、陆游的《梅花绝句》,《诗经》《论语》中的名句都被彭勇随手拈来,出口成章,很难想象,这是一位仅有中学学历的农民。彭勇在不断的雕刻中发现,技艺决定作品是否成型,而灵魂决定作品是否真正成“活”。于是,他在钻研根雕技术的同时阅览了许多经典书籍,用文化为作品注入灵魂。
不仅是元曲,韩愈的《马说》、陆游的《梅花绝句》,《诗经》《论语》中的名句都被彭勇随手拈来,出口成章,很难想象,这是一位仅有中学学历的农民。彭勇在不断的雕刻中发现,技艺决定作品是否成型,而灵魂决定作品是否真正成“活”。于是,他在钻研根雕技术的同时阅览了许多经典书籍,用文化为作品注入灵魂。
已故著名雕塑家、美学泰斗王朝闻老先生生前看过他的展览后大加赞赏,为他写下“区别于人为雕塑的根艺,应取天然之美见长。倘若掉以轻心而砍杀一通,则后悔莫及而徒感失策”的寄语,并亲自题词“木石缘堂”斋名。彭勇不仅将斋名沿用至今,还牢记着王老的教诲——要坚守信念,将生活与文化理念融入创作。
经过大师的点拨,彭勇走出了一条“野风派”和“野荷派”相结合的根雕艺术路子,端的是粗犷、大气、奔放,又因为当了几十年的农民,对自然界动物植物的形态早已了然于心,他的作品总是因材造型、栩栩如生、浑然天成。
“寻根人”不忘根
要把好作品留给大众
经过大师的点拨,彭勇走出了一条“野风派”和“野荷派”相结合的根雕艺术路子,端的是粗犷、大气、奔放,又因为当了几十年的农民,对自然界动物植物的形态早已了然于心,他的作品总是因材造型、栩栩如生、浑然天成。
“寻根人”不忘根
要把好作品留给大众
法国参展的檀香木根雕作品《岁寒三友》,根雕须发毕现
记者探访时,彭勇刚刚参加完在巴黎十区举行的“中国印象·秀美重庆”文化艺术国际巡游,参展的15件作品还未返回。
从外面广阔的天地回到天府镇,卸下了重重光环的彭勇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,身上穿着旧衣,脚上的布鞋粘满木屑。见记者要拍照,他才去换了一身有些陈旧的“正装”。尽管不断有荣誉加身,但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创作着新作。
记者探访时,彭勇刚刚参加完在巴黎十区举行的“中国印象·秀美重庆”文化艺术国际巡游,参展的15件作品还未返回。
从外面广阔的天地回到天府镇,卸下了重重光环的彭勇看起来和普通农民没什么区别,身上穿着旧衣,脚上的布鞋粘满木屑。见记者要拍照,他才去换了一身有些陈旧的“正装”。尽管不断有荣誉加身,但他还是日复一日地创作着新作。
彭勇讲解根雕艺术
这些年,彭勇一直在探索传承技艺和文化的方式,他给中学的根书特色课程做指导老师,担任重庆邮电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讲师,还带过不少学生。
“这些学生短的几天,最长三个多月,都弃学而去。”彭勇有些伤感。在他看来,七十二行,每一行都需要坚守,需要持久的刚毅和决心,就如同好的根雕原料,只有坚守自己的本性,不惧外界恶劣的生长环境,历尽千辛万苦,方能长成好原料。“根雕创作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、甘于寂寞的耐心和淡泊寡欲的心性,作品才能返璞归真,才能有灵性、有内涵。”彭勇说,“其实,这些都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。”
这些年,彭勇一直在探索传承技艺和文化的方式,他给中学的根书特色课程做指导老师,担任重庆邮电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客座讲师,还带过不少学生。
“这些学生短的几天,最长三个多月,都弃学而去。”彭勇有些伤感。在他看来,七十二行,每一行都需要坚守,需要持久的刚毅和决心,就如同好的根雕原料,只有坚守自己的本性,不惧外界恶劣的生长环境,历尽千辛万苦,方能长成好原料。“根雕创作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、甘于寂寞的耐心和淡泊寡欲的心性,作品才能返璞归真,才能有灵性、有内涵。”彭勇说,“其实,这些都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。”
彭勇的“博物馆“外景
现在,彭勇采集的根雕原料用他的话说两代人都做不完,作品有上千件,但自己一件都舍不得卖出。他认为这些来自于大自然的艺术,应该归大众所有。“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建一座大型根雕奇石博物馆,能让大家都来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。”彭勇说,经过多次修整,他的博物馆目前已初具雏形,计划下个月开放。他希望能够为推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尽一份力,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好作品永远留给大众。
现在,彭勇采集的根雕原料用他的话说两代人都做不完,作品有上千件,但自己一件都舍不得卖出。他认为这些来自于大自然的艺术,应该归大众所有。“我一直以来都希望能建一座大型根雕奇石博物馆,能让大家都来感受这门艺术的魅力。”彭勇说,经过多次修整,他的博物馆目前已初具雏形,计划下个月开放。他希望能够为推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尽一份力,把凝聚着传统文化的好作品永远留给大众。